美国驻以大使顾问被曝操控政策走向 国务院内部弥漫恐惧氛围
据美国国务院多名现任及离职官员披露,美国驻以色列大使杰克·卢的首席政策顾问大卫·米尔斯坦(David Milstein)正通过非常规手段重塑美以关系。这位表面低调的幕僚不仅被指控在国务院内部制造恐惧文化,更被指实质性改变了美国对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基调。
被拦截的加沙警报
今年5月,美国驻耶路撒冷外交团队曾起草一份紧急外交密电,警告以色列在加沙战争期间实施的援助封锁正引发灾难性人道危机,当地面临迫在眉睫的饥荒威胁。但这份本应直达华盛顿的警报却离奇消失——据两名知情官员透露,文件可能从未呈递至大使案头。
取而代之的是米尔斯坦提交的一份充满粉饰意味的报告。一位参与此事的官员向媒体描述:那份文件读起来像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宣传册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时国际援助组织正集体谴责该基金会危害巴勒斯坦难民,而米尔斯坦却在报告中称赞其有效满足人道需求。报告提交两个月,联合国正式宣布加沙进入饥荒状态。
展开剩余71%政策操盘手的崛起
这起未公开事件揭示了米尔斯坦非常规的影响力。多名官员证实,在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的头八个月里,这位顾问已成为亲以政策的实际执行者,其触角延伸至国务院多个部门。为强化对以支持,他系统性地压制不利信息,并与持不同意见的同事爆发冲突。
具体操作手段包括:
- 从官方声明中删除批评以色列的内容
- 试图将约旦河西岸改称为具有吞并意味的犹大与撒玛利亚
- 阻挠国务院年度人权报告中对以批评章节的发布
解职风波与恐惧蔓延
今年7月,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新闻主管沙希德·戈雷希突遭解职,揭开了内部斗争的冰山一角。据当事人透露,这场冲突源于双方在加沙居民强制迁移问题上的分歧——当时米尔斯坦坚持删除声明中反对强制迁移的表述。戈雷希指控米尔斯坦通过参议员鲁比奥办公室施压导致其被解雇。
此事在国务院内部引发寒蝉效应。他确实让一个人丢了工作,一位官员忧心忡忡地表示,谁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我?
制度性障碍的形成
米尔斯坦的影响力可追溯至特朗普首个任期。当时美国将驻以使馆迁至耶路撒冷,原负责巴勒斯坦事务的领事馆被并入大使馆体系。这种架构使驻以大使获得信息过滤权——前外交官迈克·凯西回忆:任何涉及西岸定居点的敏感信息,根本到不了华盛顿的办公桌。
虽然拜登时期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曾重获部分自主权,但今年政府更迭后,米尔斯坦接替前任守门人阿里·莱特斯通的位置,重新建立起信息管控体系。莱特斯通现以中东特使顾问身份重返政府。
争议性操作手法
据《华盛顿邮报》披露,米尔斯坦曾强行介入美国对欧盟外交:当爱尔兰考虑制裁西岸定居点商品时,他单方面起草谴责声明,引发驻欧外交官强烈反对。更引发争议的是,在修订国务院人权报告时,他大量引用极端亲以组织巴勒斯坦媒体观察的材料——该组织以选择性引用巴方激进言论著称。
最终发布的报告出现戏剧性变化:批评以色列的内容大幅删减,对巴勒斯坦组织的指责成为主体,全文从往年的百余页压缩至仅9页。
体制内的沉默螺旋
多位官员指出,当前国务院内部已形成系统性压制机制。一位曾参与加沙问题异议电报(官方政策质疑机制)的官员表示:现在表达不同意见就等于不忠诚。这种氛围使得职业外交官集体失语,反而为米尔斯坦等政治任命官员创造了更大操作空间。
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完全不同,一位高级官员对比道,现在任何政策讨论都可能被视作违抗命令。随着2024年大选临近,这种被内部称为预审查的机制正在重塑美国中东政策的决策流程。
(本文基于多方信源整理,为保护消息人士已对部分细节进行模糊化处理)
发布于:天津市惠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